有关redis相关的性能优化及内存说明

本篇文章不涉及redis的安装配置,百度或谷歌即可,很简单。

首先,我来说说redis的应用场景,大部分公司都是将redis作为缓存服务器,或者作为ELK日志收集里面的缓存角色(其他这里就不做介绍,比如作为数据库、订阅/发布等)。在这些应用中,我们最值得关注的是redis内存管理机制。下面我就从如下几个问题,开始探讨。

Redis是否需要开启限制内存大小?

在实际生产当中,设置redis内存大小是必须的。否则redis会无限制使用内存,直到将内存资源消耗殆尽。一般配置内存不超过机器内存3/4。如果超过此值,就需要考虑分片或拆分数据。

Redis查看内存及参数说明

Redis INFO命令说明,通过redis info命令可以知道当前redis资源使用情况。我们这里不涉及其他,只谈内存。为了快速定位并解决性能问题,这里选择几个关键性的数据指标,它包含了大多数人在使用Redis上会经常碰到的性能问题。

used_memory:274704400
used_memory_human:261.98M
used_memory_rss:284229632
used_memory_rss_human:271.06M
used_memory_peak:274704400
used_memory_peak_human:261.98M
used_memory_peak_perc:100.00%
used_memory_overhead:80161972
used_memory_lua:37888
used_memory_lua_human:37.00K
maxmemory_policy:noeviction

其他字段代表的含义,都以字节为单位:

  • used_memory:由redis内存分配器分配的内存总量。
  • used_memory_human:以标准的格式返回Redis分配的内存总量。
  • used_memory_rss:从操作系统的角度返回Redis已分配的内存总量(俗称常驻集大小)。这个值和top、ps等命令的输出一致。
  • used_memory_peak:Redis内存消耗峰值(以字节为单位)。
  • used_memory_peak_human:以人类可读的格式返回Redis的内存消耗峰值。
  • mem_fragmentation_ratio:内存碎片率。used_memory_rss和used_memory之间的比率。
  • used_memory_lua: Lua脚本引擎所使用的内存大小。
  • mem_allocator: 在编译时指定的Redis使用的内存分配器,可以是libc、jemalloc、tcmalloc。

当redis的内存使用超过最大可用内存时,那么操作系统开始进行内存与swap空间交换,把内存中旧的或不再使用的内容写入硬盘上(硬盘上的这块空间叫Swap分区),以便腾出新的物理内存给新页或活动页(page)使用。但是,这样会造成redis性能下降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,需要及时增加内存。

Redis数据持久化

Redis的持久化数据是通过RDB快照和AOF追加实现,他们实现redis宕机时减少最少数据丢失(不能100%实现数据不丢失)。当开启并触发快照功能时,Redis会fork一个子进程把当前内存中的数据完全复制一份写入到硬盘上。因此若是当前使用内存超过可用内存的45%时触发快照功能,那么此时进行的内存交换会变的非常危险(可能会丢失数据)。也就是说,redis在save的时候会出现双倍内存的使用,如果此时不能保证redis有多余可用内存 ,那么倘若在这个时候实例上有大量频繁的更新操作,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。

多留一倍内存是最安全的。重写AOF文件和RDB文件的进程(即使不做持久化,复制到Slave的时候也要写RDB)会fork出一条新进程来,采用了操作系统的Copy-On-Write策略(如果父进程的内存没被修改,子进程与父进程共享Page。如果父进程的Page被修改, 会复制一份改动前的内容给新进程),留意Console打出来的报告,如"RDB: 1215 MB of memory used by copy-on-write"。在系统极度繁忙时,如果父进程的所有Page在子进程写RDB过程中都被修改过了,就需要两倍内存。不过,在实际生产中,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减少内存开销

  • 尽可能使用hash数据结构。
  • 设置key的过期时间。
  • 回收key。

回收key的策略有几种,分别如下所示:

  • volatile-lru:使用LRU算法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合中淘汰数据。
  • volatile-ttl: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合中挑选即将过期的数据淘汰。
  • volatile-random: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合中随机挑选数据淘汰。
  • allkeys-lru:使用LRU算法从所有数据集合中淘汰数据。
  • allkeys-random:从数据集合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
  • no-enviction:禁止淘汰数据。

接下来,我们就说说,redis持久化机制:RDB和AOF

RDB: snapshot

  二进制格式,按照指定的策略,周期性的将数据保存至磁盘,数据文件默认为dump.db;
  客户端也可显示SAVE或BGSAVE命令启动快照保存机制;
  SAVE: 同步,在主线程中保存快照,此时会阻塞所有客户端请求,并且SAVE是完整备份,所以此时需要大量资源(分配的虚拟空间,只有进程数据变动时才会给子进程分配物理内存);
  BGSAVE: 异步,客户端请求不会阻塞,默认使用它进行快照;

AOF: Append Only File
  记录每一次写操作至指定的文件尾部实现持久化,当redis重启时,可通过重新执行文件中的命令在内存重建数据库;
  BGREWRITEAOF: AOF文件重写,不会读取正在使用AOF文件,而通过将内存中的数据以命令的方式保存到临时文件中,完成之后替换原来的AOF文件;

AOF追加过程:

  • (1) redis 主进程通过fork创建子进程;
  • (2) 子进程根据redis内存中的数据创建数据库重建命令序列于临时文件;
  • (3) 父进程集成client请求,并会把请求中的写操作追加至原AOF文件。额外地,这些新的写请求还会被放置于一个缓冲队列中;
  • (4) 子进程重新完成,会通知父进程,父进程把缓冲中的命令写到文件中;
  • (5) 父进程用临时文件替换原AOF文件;

注意:持久化本身不能取代备份,还需要制定备份策略,对redis数据库定期进行备份;

Redis缓存命中率

redis info命令提供强大的监控功能,能够查看当前缓存的数据状态。主要涉及到的字段如下:

keyspace_hits:14414110              #命中key的次数
keyspace_misses:3228654 #未命中key次数
used_memory:433264648 #redis内存分配器分配内存大小
expired_keys:1333536 #运行以来过期key数量
evicted_keys:1547380 #运行以来删除key数量

缓存的命中率公式:keyspace_hits / ( keyspace_hits + keyspace_misses )  。一个缓存失效机制,和过期时间设计良好的系统,命中率可以做到95%以上。

Redis 延迟故障排查

  需要使用showlog去查看是否有命令导致延迟。

  禁用巨大透明内存页。( echo never > /sys/kernel/mm/transparent_hugepage/enabled

  启用并使用Redis的延迟监视器功能,以便获得对Redis实例中的延迟事件和原因的可读描述。

  由swap引发的延迟。

  由AOF和磁盘I/O导致的延迟。

以上参考官方文档:https://redis.io/topics/latency,每个问题的排查过程、方式都在文档中有说明。

上一篇:(转)C# Delegate.Invoke、Delegate.BeginInvoke


下一篇:Android开发进阶——自定义View的使用及其原理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