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电图EEG简介

什么是EEG:

电生理检测方法,记录头皮上的活动,通常电极沿头皮放置。

衍生技术:

诱发电位(EP):给予神经系统某一部位适宜刺激,在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所记录到的电位变化。

用途:

医疗;科学研究

发展历程:

1786Galvani生物电的发现——动物自发电反应的发现——1914实验诱发癫痫发作的脑电图——1929年Hans Berger首次发表人类头皮脑电图——1934被证实——1934癫痫样尖峰——1935年临床脑电图领域——1936第一个脑电图实验室——1947美国脑电图学会成立第一届国际脑电图大会——1953REM睡眠——1950年代开发绘制大脑表面电活动图的辅助工具

神经生理基础:

神经元,通常是皮质的锥体神经元不断地与细胞外环境交换离子,产生突触后电位。离子被推出神经元时时会推动周围电荷,电荷运动形成离子波,当离子波到达头皮上的电极时,它们可以推动或拉动电极中金属上的电子,通过电压表测量任意两个电极之间推拉电压的差异。

优点:

硬件成本低;

条件简单,携带方便;

时间分辨率高;

更适合听觉刺激研究;

不涉及暴露于高强度磁场,不涉及放射性;

ERP相对简单范式;

相对非侵入性;

可检测隐蔽处理;

可用于无法做出运动反应的受试者;

ERP 可以阐明处理阶段;

EEG 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测量的信号;

缺点:

头⽪空间分辨率低;

无法很好地测量发生在大脑上层(皮层)以下的神经活动;

无法识别大脑中可以找到各种神经递质、药物等的特定位置;

信噪比很差;

使用其他神经影像技术
 


 

上一篇:脑电伪迹和去除方法


下一篇:mysql查询结果导出到文件